何慶基:當代藝術這為潭死水
又到Art Basel,又是衣香繽影,酒會開幕禮盡談藝術、高品味和拍賣價的時候。每年都去,因為是難得碰上各地藝術界朋友,也希望於云云展銷品中,找到心動的驚喜,偶爾看到些經典舊照片,或大師如Morandi作品,自是欣喜。但令人神迷和讚賞的當代藝術,往往少得可憐,大都是裝模作樣,像是在不停的提醒你:「我是藝術!」。 上課時談及上世紀20年代初達達畫派那刻意錯亂、挑釁精緻藝術以至政權的首個展覽,最終導至五位達達成員被拉進法庭。這種戰鬥力在當代藝術中已不復見,無論如何批評、抗爭,只要在旁加上價錢牌,就把作品變成商品,市場上抗爭越辛辣,越是賣得好價錢。公平點說,也有當代藝術工作者堅持走自己的路,但畢竟只屬少數。藝術工作者走進市場追求更豐裕生活,並無不妥。但在文化產業、創意經濟高唱入雲的年代,藝術全然商品化,其對個人和社群意義大幅縮減時,問題便出現。 這股藝術商品化的熱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湧現,星級藝人如Julian Schnabel巨額過檔其他畫廊馬房,一時成為藝術圈熱門八卦新聞,自此市場巨浪一發不可收拾。21世紀西方當代藝術因需求甄切價格標升,自然要擴張市場,中國當代藝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希望透過批判反思,以締造新中國的重要文化武器,九十年代已速速變成滿足新東方主義的外銷畫。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價格的高升以及政府嚴打貪污,消費市場近年又嘗試在其他地方如印度、越南找尋新貨源。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創意表述(或許不應用已被神化的「藝術」一詞),這些創意表述對個人的表現自我、發揮一己想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社群來說,則可建立族群團結和溝相互通、確認族群的文化身份、分享和傳遞共同價值等,其功能對任何族群的生存不容或缺。當創意表述逐漸變成是天才專才始可踄足的活動時,其個人意義也漸遭磨滅,社會意義亦大減。當創意進一步完全用於製造高級商品時,其社會更是微不足道。 幸好物極自然必反,近年社群藝術的迅速發展,反映出不少藝術和其他社群如社福界,開始走向另一方向探索。自2014開始筆者和同事每年均籌辦社群藝術的論壇和工作坊,而且都安排在這大型藝術展銷會期間舉行,希望在「文化產 業化」大潮流下,重拾創意表述的普及性,以及它對個人、社群的意義。今年的主題是「關鍵詞」,首次由以往探討如何落實社群藝術的技巧和運作模式,轉向研究社群藝術的一些基本理念、專業操守和價值觀等。香港的社群藝術由起步探索,摸著石頭過河,已踏進另一更深更廣的層次,希望參考海外的專家,能協助本地的社群藝術進一步發展。 無論如何裝模作樣,概括而言,當代藝術已是死水一潭, 要看對個人、對社會有意義的「藝術」,便得在這潭水以外追尋了。 — < 社群藝術論壇2018: 社群藝術關鍵詞 > 日期:2018年3月17及18日 地點:中文大學舉行 免費參加,詳細資料請參閱 www.cuhk.edu.hk/crs/ccs …
何慶基:藝術展銷會之外
又是Art Basel 時間,品味、潮流和價錢牌的燦爛日子。繽紛多姿的展覽/展銷會場地是何等巨大,又是何等狹窄。藝術原來就不應只是關於品味、潮流和價錢牌,遠在這些東西出現前,創意的表述,無論是個人的或是社群的,早已存在世界每個角落部族中,既是維繫社群、確認共同身份和價值觀,又是容納個人表述和培養個應變能力的重要工具,而這個創意和想像力,又是社群生存的重要元素。什麼時候當藝術變成放在拍賣行或展覽廳內與人間脫節的陌東西? 每年這時刻,正值各地藝術品高掛,藝術詞彙亂飛的時刻,在中文大學搞個謙卑社群藝術的研討會和工作坊,與其說是唱反調,不如說是個提醒,藝術除了是自我、虛榮和金錢外,原來藝術還有很豐富和多元的功能和意義,社群藝術是少數仍堅持保留發揮這些功能的藝術形式。去年請來曾在英國大學教書,後來走到巴西阿馬遜河岸幫小村落保留地區文化的工作者,今年的主題是「老友記」藝術。 社群藝術很多時候針對弱勢或被邊緣化社群,但今年工作坊的對象,年長一輩「老友記」。雖然不是弱勢但倒是逐漸被忘懷,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這個社群不容忽視。「老友記」是香港普遍用來稱呼長者的較親和用詞,英文我們選用了Capital Age 一詞,相信較為適合,用以提醒人們,「老友記」是社會不應冷待的資源寶藏。老一輩包括五十年代出生的港人,他/她們的成長,實際地把香港由難民中心發展成為繁華都會,其知識和經驗是香港的極重要資產,如果讓他/她們退休後便把這些資產旁放,無疑是巨大浪費。這豐富經驗和識見,同樣也是發展藝術的好材料。 我們談藝術,往往以年輕一輩為創新來源,但創新不是藝術質素的唯一量度標準,更何況誰能說年紀大了便沒創意?工作坊請來美國、日本和台灣的專家,連同本地社群藝術工作者,就是要證明,是除了展銷會的藝術外,我們正待發掘發展的藝術,還有很多很多的。 …
中港台美藝術工作者滙聚 交流社群藝術經驗
社群藝術近年在港如雨後春筍,不少團體以藝術作為方法,邀請街坊以藝術講述生命故事,連結個人與社群。藝術走入社區日漸普及流行,惟一切仍未有深討論交流。剛過去的周末(11月22日至23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及文學士課程與文化研究中心合辦,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的「我為人人:社群藝術論壇及工作坊」於中文大學信和樓舉行。來自美國、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本土的社群藝術實踐者匯聚,交流各地經驗。 一連兩日的活動,先由何慶基和吳瑪悧分別介紹香港和台灣社群藝術的發展情況,歐寧則分享走入中國安徽省農村,推動碧山計劃的經歷。三位講者的分享概覽中港台三地的社群藝術梗概。第二天下午,六位講者分享參與社群藝術的經驗,「藝術在醫院」經理李思惠講述如何透過藝術讓病人重拾自信、社區文化關注的陳允中從灣仔藍屋剖析香港文化保育的模式、攝影師謝柏齊分享用藝術呈現新界東北,讓人重新看見及走入新界東北;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討論以藝術回應社會上的不公義;藝術團體「影行者」的李維怡剖析社群藝術工作者作為協調者的責任及倫理;楊慧儀博士提到她曾為中國維權人士的家屬辦展覽籌款,藉此跟大家討論社群藝術的道德議題。 第二天,Jack Becker介紹在美國的公共藝術發展,以及探討以藝術吸引社群關注空間權利議題。來自美國從事社區工作多年的鄧式怡講解成立及運作非政府組織(NGO)的要旨,提醒大家有明確目標和理念之餘,也要想好策略、人手及資金分配等問題。除了多場講座,主辦單單位設有討論環節讓講者與參加者交流;鄧式怡不但主持多場討論會,還在每節活動加入互動元素,讓台上台下連在一起,氣氛熱鬧。從理論到實踐,第二天下午設有三個工作坊,參加者近距離與講者溝通,一同探索推廣社群藝術的要旨、經歷不同情境下的解難計劃、咨詢成立非牟利組織相關的法律問題。 活動相片已經上載至 (URL) 作新聞發佈之用,講座影片將於稍後時間上載至活動網站 (www.cuhk.edu.hk/crs/communityarts)。 …
何慶基:用藝術處理傷口
每年臨近 Art Basel 期間,定必於中大舉行社群藝術座談會,提醒人們藝術不一定是掛上價錢牌的高檔消費品,它還有更深更廣的功能和意義。只要做些研究,便知道自有人類以來,有很長很長的時間,藝術曾經有對個人以至整個社群,均扮演深切不可或缺的角色。社群藝術就是要重拾那在現代社會中日漸消減的藝術那原有功能和意義。當代藝術中不乏塗脂抹粉的頹廢無聊,或許社群藝術是治療這病態的良方。 今年座談會的主題正是《以藝術治療》,探討的不單是藝術如何對個人作精神治療,還有它對社群、社會創傷的治療。請來東京藝術大學的毛利嘉孝教授,談論2011年日本海嘯後,藝術工作者如何利用藝術消解浩刼的痛楚,還有台灣的張嘉容,香港的伍綺琪和陳曙?等,分別談論劇場如何為社群增添力量。 其中一位講述治療種族政治創傷的講者,是達拉維夫大學教授陳艾倫(Chen Alon)。他的祖父是猶太復國主義忠實信徒,因為其整個家族除了他之外都於二次大戰時被屠殺,移居以色列就是要支持以色列復國。陳艾倫於以色列出生,成長後在軍隊服役四年,其後在殖民區工作十年。目睹以色列軍人對巴勒斯坦人的粗暴,連婦女和孩童都難倖免,當中展現的暴戾和仇恨,改變了他的思維,他變成了「拒絕者」(refusenik),拒絕在佔領區工作,並連同其他現役和前任軍人,成立「拒絕的勇氣」(Courage to Refuse)組織,公開抨擊軍事行動的粗暴不人道,也因其積極抗爭行動而入獄。出獄後仍堅持信念,透過劇場活動,鼓勵以巴兩族互相諒解尊重。2005年更與前巴勒斯坦戰士Sulaiman Khatib合作,成立「和平戰士」(Cimbatants for Peace),推動社群藝術以治療社區的政治和種族創傷。陳艾倫和他的拍擋因為他們的工作,於2017年獲提名競選洛貝爾和平獎。 是次陳艾倫來港,除於3月23日有專題演講,亦於22日下午及23日早上播放與他有關的影片。22日(星期五)的電影「和平戰士」(Cimbatants for Peace)紀錄他們的工作,之後陳艾倫會與觀眾對談。23日的電影《圍牆之間》(between Fences),展示他與拍擋透過「被壓迫者劇場」,帶出以色列這難民國家排斥難民的情況。兩套電影均是免費入場。 是次座談會,沒有令人羨慕的價錢牌,也沒有令人覺得高貴有品味的鋪排,但各講者都在顯示展現人性美麗而堅強的一面,可能也值得我們參考一下。。 (有關座談會的內容,請參考網頁。) …